更有绝的,水烟袋都上去了,这些心爱的东西他怕人看不见,通通放屋顶了 | 楼庆西 一席第711位讲者
楼庆西,建筑学家。
前几年在我工作60年的时候,有记者来采访我,说楼老师,这60年你回想一下你做了什么?我说,我就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对我们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传承。
这几十年又过去了,我今年89岁了,那我以后有什么打算?一句话:一息尚存,定当努力。
中国古代建筑装饰
请允许我坐下讲。刚才主持人是怎么介绍我的,我一句也没听见,是不是符合实际,我打一个问号。其实我的经历很简单,就是教了几十年书的一个教书匠,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建筑,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。
为什么我对装饰情有独钟呢?这跟我的经历有关系。70年以前的1949年9月,我从杭州高中毕业以后,坐火车到北京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,还非常荣幸的参加了10月1号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。
不久我们又欢欣鼓舞地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元旦,1950年1月1号,建筑系全系才40多个学生,我们在一起,怀着激动的心情,照了一张十分生动活泼的照片,就是这个。
当然很遗憾,照片上的相当多数已经不在了。这张照片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,至今珍藏着。
我们到建筑系以后一晃就是四年,1953年毕业了,满怀着激动心情想分配到建设第一线,因为我们是学建筑的嘛。但没想到我被留校当了老师。教什么呢?有教建筑设计的,有教城市规划的,建筑技术的,建筑历史的,我被分配到了建筑历史组。
所幸建筑历史组教师阵容特别强,有我们的系主任,梁思成,还有他的妻子林徽因,还有就是刘致平、赵正之、莫宗江,这些都是梁林二位先生最早期的学生,东北大学的,也是我们古建界第一代的学人。
梁思成,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,这个不用介绍,大家知道。林徽因先生我需要多说几句,因为大多数人,都是知道她是上世纪30年代有名的女诗人、女文学家,但是林先生自己讲,我是一位建筑师。
你们到八宝山烈士陵墓去看林徽因的墓,她的墓碑上雕的是“建筑师林徽因之墓”。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,随父亲到英国去待了半年,她的房东是学建筑专业的,从房东那儿就认识了既有技术又有艺术成分的建筑专业。
她非常喜欢这个专业,在1924年跟梁思成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,两个人都选的建筑系专业。他们回国以后,在1931年,双方同时参加了营造学社,这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学术机构,从此他们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事业中。
林徽因不仅对中国建筑有深刻研究,对我们其他的传统艺术也有广泛的兴趣,尤其是对民间的或者宫廷的一些传统工艺品的造型跟装饰,是特别的热衷。
我这里举一个例子,建筑师林徽因居然主持过北京传统工艺景泰蓝的革新创新设计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大家知道景泰蓝是北京四大传统工艺之一,四大传统工艺包括雕漆、象牙雕刻、绢花、景泰蓝,其中以景泰蓝的工艺最复杂。
经过明清两代发展,这个工艺品越来越受宫廷的欢迎,而且出口传到了外国。但是它的缺点随之而产生,因为宫廷喜欢,帝王将相喜欢,它越来越复杂,设计的花也越来越繁琐,就受不到欢迎。
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仍然依靠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出口赚外汇,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,这种样子的国际市场它不欢迎,急需创新和改革。北京市政府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林徽因,林先生当时身体已经不好了,但是她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,为此还特别招了三位研究生。
有一位大家都知道,后来是中央工艺美院的院长,常沙娜女士,还有两位是浙江美院毕业的,都是女性。她带着三位女研究生下到景泰蓝工艺厂,去学习传统的技法,然后又广泛地寻找创作源泉。我们看看她是怎么说的。
她说,我们创新的总方针应该是民族的,科学的,大众的。最开始认为景泰蓝的庄重像铜镜,主要借鉴铜镜装饰,后发现还能表现古玉的湿润半透明。
然后她们又发现是不是一些宋代瓷器的那种清新活泼也应该吸取。
然后她们又找到古代华丽的锦缎去吸取灵感。再到京剧的脸谱,是非常生动活泼的,甚至于到这种怪异的对比很强烈的效果。
然后又到建筑彩画,五彩缤纷的和玺彩画。
战国的金银错,唐宋黑漆镶嵌。最后在北京举行的敦煌艺术展览使他们大开眼界。敦煌壁画记录了几百上千年的中西艺术,各种形式的纹样装饰都可以在这儿看见。你看,它的藻井,暖色调的,冷色调的,综合了中西文化。
经过几番研究,她们在博取众彩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新颖的景泰蓝。大家看看,这些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一些果盘。我们要是熟悉古代的装饰画就可以发现,它里面就采取了一种在铜器上经常能看到的夔龙纹,一周圈里面都是夔龙纹,只是构图不一样。色彩呢,大红大金、黑白,都是我们传统的色彩。
这是小罐,花纹简洁,色彩也简洁,华丽但不琐碎,不媚俗。
这是香烟盒、香烟盘、烟灰碟。
再看瓶罐上这些植物性的花纹,说不清楚是在铜器上看过,是在敦煌壁画上看过,还是在漆器上看过。其实都有。
再看看这盘,动物、植物综合拼成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形象。
这是敦煌壁画的,飞天,莲花座的芯。
梁思成和林徽因在40年代抗战的时候就写了一部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》,新中国成立以后,它成为高等学校建筑系的通用教材。但梁林二位先生对这本发展史并不满意,认为它有历史的局限性,决定组织历史组的老师重新写一部《中国建筑发展史》作为教材。于是成立了一个编写组,又把我这个小助教调到组里当秘书。
我除了帮助他们做一些事务性工作以外,主要是向他们学习。而且他们给了我两个任务,一个是绘制建筑史里所有的插图,第二就是拍摄建筑史里所有的古建筑照片。这两个任务对我这个刚毕业的助教来说,那是负担很重很重的。
秦汉两代在文献上记载有很多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,但是现在已经荡然无存。我们看到了它的什么东西呢?仅仅是坟墓上、地面上的几个石阙,然后一座一座汉墓挖出来,有建筑小模型、古铜器、漆器、玉器。
早期建筑没有了,怎么表现这个建筑呢?我们就想到了玉器、铜器上的一些装饰花纹,因为它们必然也出现在当时的一些建筑上,是相通的。建筑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大型工艺品。所以我们要画器物上的花纹,来表现当时建筑的一个面貌。
我每隔一个阶段画了一批建筑就要请梁思成先生来批改、审核,但是梁先生在北京市已经兼了很多工作,很少在家,而在家就是林徽因先生,她那时已经卧病在床了,所以林先生就变成了审查我图纸的唯一的老师。
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,每次去的时候她就坐在床上,后面垫一个枕头跟被褥,手里拿着一块小木板,准备好了笔跟纸,边看我的图边给我改。
她说你画这些图,一定要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性质。比如青铜器,是灌注出来的,所以上面的花束是有棱有角的,是硬线的。
而漆器不一样,漆器是用笔画出来的,线条是软的,是飘一些的。她说你必须要掌握它的来由,才能够绘出它的特点来。
当时林先生正在研究敦煌壁画的边饰,就是边边沿沿的装饰花纹。这个题目很小,但是她研究来研究去很有心得。我记得很清楚,她不只一次地跟我讲,她说你看,上面这个叫卷草纹,是人们创造的植物花纹,出现在希腊罗马的古建筑上,是石雕的。
但经过丝绸之路后到了敦煌,情况变了。第一,环境变了。西方是雕在石头上的,但是敦煌的石头是酥软的,不能雕,只能画。
第二,制作人变了。不是外国的工匠,而是中国的工匠来绘制这些外来的卷草纹,在绘制过程中就不熟悉。他熟悉的是中国的云形纹、龙纹,在创作的过程中,一代一代,就逐渐地把这两种融合起来了,形成兼有中西特点的一种新式的边饰花纹。
到了唐代,就是底下那一段唐代的花纹,既可以看到西方来的卷草纹的影子,又可以看到中国的云形纹,我们学术上叫做唐代的卷草纹,简称为唐草,被公认为中国装饰花纹达到的顶峰之作。
我们在敦煌壁画里可以看到,它早期带有的西域特点是比较重的,然后中期到了盛唐以后,这个花纹就具有中国形式了。
所以林先生这个题目很小,但讲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特点,小题目大视野。
俗话说师父带进门,我就是在林先生这样的带动下,喜欢上了建筑装饰,所以在以后长期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,特别注意装饰这一块。
1989年,为了庆祝共和国成立40周年,国家准备编一部《中国美术全集》,一共60卷,我们古建筑占了六卷,那是很不少了,可见古代建筑艺术在传统艺术中的位置了。
第一本就是宫殿建筑,我是主编之一。这样就给我创造了一个条件,能够比较近距离观察明清两代的宫殿建筑群。它从物质上需要皇帝在里头理政、生活、娱乐、休息、学习等,但同时在形象上要反映皇帝一统天下那种威慑力量,这靠什么?在建筑上主要靠装饰。
大家都去过紫禁城,如果注意了,紫禁城里用什么装饰母题最多呢?龙。从汉武帝自称为龙之子之后,第一代的封建皇帝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,龙象征着皇帝。
我们拿太和殿、紫禁城第一大殿看看。走上台阶,皇帝走的御道,石头上雕了九条龙。
上了台阶再看看那些门上、梁枋上是什么?双龙戏珠。
格扇上呢?我们近距离地看,裙板上双龙戏珠,绦环板上一条龙。
包括固定格扇门的这一些铜叶上也印了龙。
我们打开门望进去看,太和殿里龙座前面六根盘龙金柱,梁枋上双龙戏珠,天花板上一个个小方格,我们称为井字天花,每一个格里有团龙。
然后中间的藻井,一条大龙嘴里含着七颗宝珠,可以说是龙天龙地。
一个太和殿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共有多少条龙?我只是认真地数了一个格扇上的龙,有50多条。太和殿有多少龙?真有人数过,他告诉我们一个数字,12654条龙。
你相信不相信?你不相信自个儿数去。数不清楚,所以我们不必去追究这个数字准确不准确。到网上查,还不止这个数字呢,只是言其多也。
美术全集完成了,90年代开始我们做了新的一些题目,叫做乡土建筑,乡村里土生土长的建筑,农村里的寺庙、祠堂、住宅、桥梁、道路,把它聚合成为一个乡、一个村。
我和我的同事陈志华、李秋香成立了乡土研究组,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到全国各地选择保存得比较好的古村落,进村进行调查、测绘、拍照、写报告,提出一个完整的书面的研究成果。
这一下农村,我们眼界为之大开,许多建筑是前所未有的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农村比起城市,跟自然山水环境的结合是如此紧密。
大家看一下,阳春三月下江南,这边一张是我们在安徽黟县古村落登高一望,大地如锦。旁边是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,这一个一个小村落就镶嵌在大地如锦的画面上。
西北、华北高原,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很差,但是老百姓依然营建出自己的家园。一把铁锹,一把镐,挖出一个个窑洞,组成一个个村落。
回归到装饰上,乡村建筑的装饰有什么特点?至少有两点很突出。一点,它不守规矩,不守朝廷的规矩。我刚才讲的龙,明清两代龙的装饰只许用在皇帝的宫殿、园林、陵墓、寺庙上,除此以外不许有龙装饰,这是朝廷有明文规定的。但到了乡土建筑,它不管这一套。
我们来看看,太和殿的屋脊两边有个构件,叫正吻。是什么形象?一条龙含着嘴巴。中国建筑木结构最怕火烧,最怕雷击,当时想不到科学的防雷办法,只能求助于迷信。
龙嘛,可以上青天,下海底,无所不能,呼风唤雨,所以就把龙的形象放在屋脊上以避免火灾,当然只具有象征意义。你到紫禁城去看,太和殿的正吻最大,三米四高。其他建筑没那么大个,但样子不许改,就是这个样子。
好,到了乡土建筑,对不起,山西工匠就给改了。龙有的含着嘴巴,有的含了外头,有的往天上走了。
有的甚至于,你不是不许用吗,我就把整条龙放在屋脊上了。为什么?因为在汉高祖说自己是龙子以前,龙的文化已经在民间形成了,天高皇帝远,你管不着。
再看看福建一个小家庙的屋顶上,有双层脊,四条龙站在屋顶上手舞足蹈在跳街舞。
到了广东,不用龙了,用鱼,当然这是一条神鱼,叫鳌鱼,也是能够灭火的。
到了农村,我什么也不用,龙也好,鱼也好,做起来太复杂,我就用回纹。
用卷草植物纹,它是镂空的。
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。太和殿上,屋脊上有一些小兽。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,前面是一个骑凤仙人带队的,后面一个猴压轴的,中间是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等等九个,这九个是最高的。
为什么最高?阴阳五行学,世界万物先分阴阳,数字中单数为阳, 1、3、5、7、9,最高是9,皇帝属阳,皇家建筑上的装饰就要用9。
然后次要一点的殿堂, 7个小兽,再次要的5个,再次要的3个,到玉花园里,在一个门上1个。1、3、5、7、9,什么意思?等级制。封建国家以礼治国,礼的最根本一条就是等级制。
好,我们回到乡土建筑。这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庙,我管你9个8个的,远看兽,近看是植物草纹组成的。
有的不用小兽,整条龙卧在屋脊上。
工匠们把仙鹤放在了尖上,仙鹤长着脖子仰望青天,仿佛把整个硕重的屋顶腾飞起来了。
更有绝的,水烟袋都上去了。大家如果到南方农村,去看到天井院里,住宅都有个堂屋,全家聚会在一起。堂屋后头有个条案,中间是祖宗像,两旁放着主人最宝贵的东西,铜制的水烟袋、文房四宝、盆景……他把这些心爱的东西放在堂屋里怕人看不见,就通通放到屋顶上去了。
比起故宫里我们看到的那种1、3、5、7、9的规矩,可以说它没规矩,不成体系,但这正是乡土建筑具有充分的自由的创造性的地方。
好,我们从屋顶转到梁架上,转到木结构上。这是太和殿的内部,梁架都有彩画,梁架底下用天花板挡起了,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。天花板上有井字天花,都有装饰。
一些小建筑,比如颐和园的长廊,它不用天花,它用一些梁枋直接露出来,都有油漆彩画的装饰。
到了乡土建筑就没有那么多的财富可以花了,你看看,很简单。
但是你说它简单吗?工匠把一些普通的梁枋也加工了,梁的出头弄一点花纹,你看这些,工匠的心思都花在这些地方了。
如果是稍微有钱的一些祠堂寺庙,就会做一些冬瓜形的。
甚至于把看门的狮子也放到梁枋上去了,狮子背上驮着上面的柱子。
再看看另外一种穿斗架,很多立柱并排,中间用木头穿起来,工匠把这个穿斗的穿木也进行装饰。穿木很薄,就把它镂空变成了花纹,贴在后头用白粉墙一贴。什么效果?剪纸的效果。所以到厅堂抬头一望,就是一幅一幅很明亮的剪纸挂在天空。
梁本身的造型是直梁,工匠把直梁两头肩膀削一点,变成拱形的。拱形的梁在力学上更能够承重,在视觉上更有弹性。
梁的两头,除了本身的造型,变成弯如月亮,我们称为月梁。
梁本身的两头还有刻纹的装饰,刻纹的装饰光是几何还不过瘾,又把几何纹的头上变成一个仙鹤的嘴,仙鹤嘴张开含着仙草,多有创造性。我们就问工匠这些图纸哪儿来?他说没图纸,图纸在心里,师父传给我的。
好,两头装饰还不过瘾,中间也装饰了,变成雕梁画栋。
梁枋之间,为了传递重量,有一个垫,叫柁墩。柁墩在故宫里头都是荷叶的,叫做荷叶墩。到了乡土建筑就不一样了,什么形式都有,小亭子也上去了,植物花卉也上去了。
我们再来看看门窗。我们说乡土建筑装饰的特点,第一个就是它不守规矩,可以自由创作,还有一个就是它保持了装饰的原生态。
什么叫原生态?举例子,我们经常看见大门是用木板拼合起来的。怎么拼合呢?后面加一个腰带,腰带用钉子从外头钉,把腰带的木板钉成一个结实的板门,然后安在门框上,门上就露出一排排钉子头。
除了这些,还有门环,门环底下有一个门环座,要关门还有一个门闩,是可以锁起来的。这些门环、门环座、门闩、门钉,都是有实用意义的,但是工匠又把它美化,雕个“卍”字,雕个如意纹,就有了人文内涵。
比如这些,门环底下扣着一个铁钉、垫板,变成一个蝙蝠形了,这些门上的铁花就形成一个铁花装饰。装饰的实用功能跟美观都高度综合起来了。
到了宫殿就不一样了,宫殿的大门不需要腰带木用钉子了,这时候的门钉已经失去功能上的作用,本来可以取消了,但是为了有装饰作用,还是保留在门上,而且赋予它人文内涵。
什么内涵?大家看看,左右一数,9个门钉,上下一数,9排,九九八十一个门钉,9字就出来了。什么颜色?大红大金,这是最富贵的颜色。所以红门金钉九九八十一,就变成一些宫殿大门的专有形式,变成表示等级制的一种符号了。
这地方的门钉,包括这些门环,都已经失去了功能上的作用,变成雕塑附在门上。我们看看颐和园这个门的门钉,还要做一个木头疙瘩把它粘上去,太费劲,于是干脆在门上画一个门钉。
我们再看看这个底下的门窗,叫格扇门。格扇门上面的格心部分是透光用的。古代人用玻璃用得很晚,所以用贴纸,有很密的格,这个密格对工匠来说就是一个创作的天地了,有各式各样的格。
三个木头交起来变成六瓣菱花,叫三交六椀菱花窗。这是在一级大殿里最高一等的菱花窗。再往中间看,是两根木头交起来,双交四椀菱花窗,第二等。第三等,是正方格、斜方格,不用菱花了。然后就是步步锦。
所以在宫殿里,同样的格扇,不同等级的建筑,格心部分的花样也是分等级的。
到了乡土呢,它又不守规矩了。我们在山西的一个小村,一个晋商的家里,他居然就用了最高等级的三交六椀菱花窗。他知道这个高级,天高皇帝远,你管不着,我有钱就行。
这个窗户是各地的风格都不一样。在徽州一带,徽商的女眷见到客人来到堂屋里就要避到卧室去。这是卧室的窗,为了不使家眷被外人看见,窗外面还加了一层窗户,这个窗户堆满了装饰,在天井两边,就变成了一进门很重点的一个装饰。
这是江浙一带的窗户,比较明亮,比较简洁。外面贴了一些瓷。
到了窑洞,一面见光。门窗一分格,有长方形的,有正方形的,有三角形的,有弧形的,工匠在不同的形状上采取不同的风格,很自由,爱怎么分怎么分。
到了有钱人家,商人、官吏,窗户不仅是形式美,还要表现人文内涵、人生理念,有的干脆把“忠、孝、仁、义”这些写上去了
有的做买卖的呢,更有意思了,写着“日日见财进”,然后“招财进宝”。
直白地用这种文字装饰的还是少数,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用的象征性的手法。比如在安徽绩溪胡氏大宗祠,它的几十个折扇的裙板上全是莲荷。
荷花具有象征意义,出淤泥而不染。然后荷叶底下有几个螃蟹,是借它的谐音,河蟹,和谐,和谐的宗族,和谐的家庭。底下有一个鸳鸯,表示家庭和睦。你远看都一样,近看各不相同。
另外一个厅堂呢,是用瓶子,胖的、瘦的、矮的、高的,都有。瓶安,平平安安,有的地方会凑一百个瓶,叫做百世平安。
蝙蝠,这个动物怕见光亮,白天不出来,晚上出来,颜色灰不溜秋,像耗子。这种其貌不扬的小兽为什么频频出现在我们的建筑装饰上呢?就是因为它的名字好,蝙蝠蝙蝠,遍地是福。而且经过工匠之手,就把蝙蝠美化了,有时候美化得像蝴蝶一样。
竹子、兰花,这个不用解释,大家都清楚。
这些窗户的窗格,工艺还特别复杂,做的特别细。这个花是一小块一小块花木头拼合起来的。
包括这些“卍”字纹的窗,都是小块的木头拼接的。
而且这种拼接是榫卯的拼接。
随着玻璃用在建筑上,工匠用刻花玻璃装饰起来。
装饰是越来越多,越来越复杂,越来越密集。窗户是干什么的?窗户第一通风,而且采光。这种密集的窗户,既不通风也不采光。
现在老百姓有了电视,有了沙发,他要光亮,第一个改进的就是把这些好窗户拆了,堆到仓库里,换上玻璃窗。我们一进村发现这个宝贝,拿下来,到河沟里洗干净,用小牙刷把小缝里的灰都刷干净,衬上白纸,又是照相又是画图。我们一出村,文物贩子第二天来,就廉价把它收购走了。
木头从山林中被砍伐出来以后,终止了自然生命,但是经过工匠之手又变成了木器装饰,又赋予了更长久的艺术生命,我想这就是装饰的特点。
为了宣传展示这些古建筑的装饰,我不停地在写书,不停地在做一些讲座,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,我们一代一代的工匠创造了数不清楚的遗产。
拿木工来讲,各个派别,浙江的东阳帮,苏州的香山帮,广东的潮汕帮,其他还有木雕、砖雕、琉璃、彩画、泥塑、彩塑……每一部都是需要传承的技艺,所以我现在介绍的,我研究的,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。
前几年在我工作60年的时候,有记者来采访我,说楼老师,这60年你回想一下你做了什么?我说,我就做了一件事情,就是对我们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传承。
这几十年又过去了,我今年89岁了,那我以后有什么打算?一句话:一息尚存,定当努力。
谢谢大家。
【一席会员专享】
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一席会员,观看更多精彩内容。